最重要的那句话

读作家闫连科《我的父辈》一书,我印象当中一个很深刻的细节,就是他多年前当兵离开家时,病榻上的父亲对他说了一句:“走了你就努力出息些。”六年后,父亲走到了人生末尾,这时的闫连科已在写作方面小有名气了,他携新婚妻子回到老家时,父亲用平生最后的力气对他说了最后一句话:“回来了……吃饭去吧……”

这两句话,是中国老百姓最常说的话,就像作家自己所形容的那样“平常到如将汗熟的衣服脱下来或者穿上样”,可作家却在父亲离世三十多年后,依然反复咀嚼它们的含义,父亲的前一句是让儿子出去到世界上闯荡和奋斗,后一句话是让他闯荡累了就回家吃饭、歇息和补养。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殷切而朴素的叮嘱,也许正是因为它太过平常,所以也很容易被忽略。

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时我才八岁,是老家那所乡村小学里一个不起眼的二年级小学生。有一天,老家有位长辈过生日,母亲带我一起去祝寿。出门之前,我特意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件衣服,一条碎花的棉布裙子。没想到,正是这条裙子给我带来了难堪。因为,当天跟着大人去吃饭的还有两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她们身上穿的是崭新的裙子和鞋子。相比之下,我那条由姐姐穿短了才留给我的裙子,一下子显得寒酸起来,裙子胸前的位置上还沾了一块洗不掉的墨水污渍。还有,我脚上那双廉价的粉色凉鞋,因为鞋带断了被重新粘过,它们伤痕累累的样子,也惹得两个女孩发笑,她们甚至不跟我一起玩,故意躲得远远的。

我假装不在意,内心却有点怨恨母亲,她不该把我带到这里来出丑。可是转念又一想,从我记事开始,几乎从没看到父母为自己添置过一件新衣裳,为了让我和姐姐吃饱穿暖,还能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了,我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就在这时,我无意中在亲戚家客厅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本封皮被撕烂了的童话故事,一向喜欢看书的我,如获至宝一般把它棒在手里,躲到院子里一棵梧桐树的阴凉下读了起来。瞬间,我忘记了那两个小女孩正像花蝴蝶一样,跑来跑去展示自己的新衣服,我甚至忘记了午饭的开始,直到母亲跑到树下来找我,有一位在家族中算得上见多识广的堂叔,忽然对母亲说:“你家这个姑娘将来能有出息,她看书时眼睛里有光哩!”

眼睛里有光。不知怎么的,很久之后我忘记了那天的寿宴到底吃了什么美食,那天让我读得如痴如醉的又是什么故事,却记住了堂叔说的这句话,我甚至傻傻地站到镜子前反复瞅了又瞅,想捉住“眼睛里的光”却一无所获。姐姐笑我傻,她说堂叔那是夸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比她们聪慧呢。

事实上我并不聪慧,因为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永远一塌糊涂,但我也一直都喜欢看书,从校园里到工作之后的业余时间,我都不愿意让无数碎片化的时间从指缝间白白溜走,也许正是这无数“捕捉时光”的瞬间,让人到中年的我回首往事时,觉得自己实在算不上有出息,但童年时堂叔说过的那句话,却一直陪伴我走在“追求光的路上”,让我一直能够享受被书香照亮的温暖,这是从“眼睛里有光”演绎到了“生活里有光”,也让许多凡俗的日子都变得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