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记忆

儿时火柴的价格并不贵,一盒也不过两分钱,但由于十分紧俏,人们每次划的时候都非常小心翼翼,生怕浪费了再用第二根。我家也不例外,每次生火时总是先点着东间的灶火,再借火苗去点西间的灶火,点蜡烛亦是如此,通过传递火苗节省火柴。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背着大人“发明”一些新奇的火柴玩法,如用火柴棍摆各种各样的图形,有正方形、菱形、三角形等;或者偷偷从家里拿上一整盒火柴和邻家孩子比赛,看谁划得快;又或是把划火柴改为“弹火柴”,把火柴有磷的一头支在火柴盒磷面上用手指弹,“嗤”的一声火光闪现,燃着的火柴瞬时就飞了出去……长大一些后,我们的玩法就更刺激了,用皮筋、粗铁丝和自行车链条组合在一起做成打火柴的“手枪”,把火柴插在“手枪”上当子弹,手指一抠动“扳机”,随着“啪”的一声响,火柴也就发射了出去。那时我们放学后,经常人手一把“枪”学着电影里的片段“打仗”,由敌对的两个头领把小伙伴们分成两群,然后双方边跑边喊着“冲啊……冲啊……”朝对方“开枪”。最后,一个个玩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过去家里最多的是开封铁塔牌火柴,寸许大一个火柴盒里标标准准地装着50根火柴,早先是磷头的,容易发火,在鞋底上就能划着,后来有了红头的、绿头的,这种只有在火柴盒的磷面上才能划着,被称为“安全火柴”,一般放在家里锅台上靠墙角的地方,或者是油灯的座子上。那时,一盒火柴在我们家里精打细算能用半个月左右。
到了上世纪末,打火机出现并广泛流行,火柴也因此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近日我在家整理柜子时,竟从角落翻出了两大包年代久远的火柴,小小的东西带给我大大的惊喜。它们不仅让我重新领悟到了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世界的深刻人生哲理,还让我再次忆起曾经那个勒紧裤腰带、勤俭持家过日子的年代,明白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时刻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才是一个人生来最本真的初心和最重要的使命。